【任儒舉】鄉愁綿綿:臺灣有名文明學者皮介行求包養網站府河尋根記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0d92b5aaa6c4.54114888.

鄉愁綿綿:臺灣有名文明學者皮介行府河尋根記
作者:任儒舉
來源:作者授權儒家網發表,原載“隨州文藝”微信公眾號
時間:2025年02月12日

明月不見了!世界破散了!我在海峽這邊悵看,你在海峽那邊嗚咽!痛割心肺,心肺痛割!看蒼天包養行情偏其無語!問年夜海卻又特別凄迷!一聲長嘆!兩眼迷魂,幾顆淚珠!且向無人無魂的角落拋灑!——題記


皮介行師長教師照片


皮介行師長教師文集


破冰之履

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!故事的原由、時間還得推移到38年前。

即上個世紀的1987年。

那年10月,臺灣環球新聞社副總編輯皮介行來北京采訪中共十三年夜,成為采訪十三年夜獨一的臺灣記者。這個慣例打破之后,中共十四年夜、十五年夜、十六年夜……都有臺灣記者參加采訪,並且參加采訪的記者人數越來越多。從1989年3月七屆二次全國人年夜、政協會議開始,每年的兩會也都邀請臺灣記者與會采訪。

首開年夜陸台灣包養采訪歷史先河的皮介行曾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:孔歷⑴(下同)2538年4月(公元1987年),環球通訊社老總李政治要我辦理出境手續,前去年夜陸根究設立分社的能夠性。直到9月我們才一路動身前去馬尼拉, 10月中旬我辦妥前去年夜陸的簽證,于20號擺佈動身前去廈門。登上中國平易近航的飛機以后,我覺得30年魂夢的追想與苦思,本日終于完整實現,既有夢里尋夢似真似夢的不敢信任,又覺得無比的興奮與別緻。覺得機上的空中蜜斯,都是我故國的親人……

飛機下降以后,我隨著菲律賓華僑籃球代表隊,前去南安參加第二屆鄭勝利杯籃球賽。兩天后,我轉往福州,在五四路上拜訪“福建日報”,遭到外事處馬處長的招待。當晚他即陪伴福建省記協李主任來到我房中,邀請我赴北京采訪13年夜。隔日一早,我即趕往機場,并于當天午時飛抵北京。下戰書,來到13年夜新聞中間,即遭到年夜群記者包圍,我散發了13年夜采訪聲明“戰爭、奮斗、統一中國。”隨后舉行了個人記者接待會,數十位記者濟濟一堂,幾部攝影機,桌上放滿錄音機,這般陣仗生平還是頭一回,但在眾人欽佩敬慕的目光投注之下,我竟覺得能量滿滿,自負而平靜。只是臺上只要我一人,自拉自唱的開口總不太好,于是,我台灣包養將目光投向近旁一位漂亮的紅衣男子——中心國民廣播電臺節目掌管人冬艷,請她幫忙擔任掌管人,她淺笑點頭的走下臺前,并開始年夜度而優雅的掌管本次記者接待會,的確具有年包養妹夜中華兒女的雍容氣質,真的很是感謝她……

我的記者會共進行兩個半小時,中共官方沒有任何關擾,也沒有任何暗示,完整放開任我不受拘束言說,甚至連當時還相當敏感的,建設兩黨政治體制問題,我都一本知己放言高論,毫無忌諱。那時候,中共的言論標準與胸懷的寬年夜,令我印象深入……

皮介行這次的年夜陸之行,被前言稱為“破冰之履”!



其實,皮介行這次來的目標,不單純是采訪“13年夜”,還想借此機會到湖北隨州,看一看他魂夢牽繞三十年的老家——府河鎮皮家塆。

他的這一愿看很快在有關部門的設定下得以成行。

當年的隨州日報曾以《皮介行尋根記》為題,對皮介行這次的尋根之旅作了全部旅程報道,當年采訪者之一(執筆)的原隨州日報副總編輯、資深記者、現年逾八旬的樊友剛師長教師至今對這次跟蹤采訪還記憶猶新!為了更好地還原這個故事,我們盡能夠把當年的《皮介行尋根記》原文以采訪者的口氣再復述一遍:(略有刪節)

2日早上8時,我們得知臺灣環球新聞社皮介行已到本報社,比原計劃提早了兩天。據清楚,他于22日零點由重慶搭船到達武漢后,星夜兼程直奔隨州。5時40分汽車開進市區,《江漢早報》副總編雷剛陪伴他在飲食攤上吃了兩根油條、一碗稀飯,便采訪了農貿市場的行情。

在本報辦公室,我們見到這位遭到中心領導接見過的主人,只見他頭頂上的毛發稀少,穿著醬色的青年服,面龐清癯,談吐隨便。雖然經過一夜的奔走,但毫無倦怠之態。他簡單地洗了一把臉,用閩南通俗話同我們冷喧了幾句,便催著往皮家灣。

我們得知,皮介行本籍浙江杭州,家住臺北,兄弟姊妹6人,他排行老四。其父皮年夜慧于往年7月患胃癌往世,有一個姑姑尚在杭州。我市府河鎮馮家畈村三組能否是他要找的皮家灣呢?這個疑慮直到進村后才解開。

霧氣剛剛散往,溫暖的陽光照射著隨州年夜地。皮介行心急火燎地跨上了往府河鎮皮家灣尋根問祖的小車。車出隨州城,皮介行看著滿畈嫩綠的麥苗掛著晶瑩的露水,獵奇地問:這么多麥子成熟了要多長時間割完?我們告訴他:隨州有湖北的糧倉之稱,現在農村實行了承包責任制,這年夜片年夜片的小麥成熟以后,各家各戶齊動手,兩、三天就割完了!皮介行略有所思地說:“年夜陸這個政策好!”

余家畈的公路兩旁到處堆著紅磚,拖沓機拉著磚瓦,不少農平易近在蓋新房。皮介行問:有這么多蓋房的?我們說,這幾年農平易近開始富了,農平易近富饒后起首就是蓋新房,既改良棲身條件,又為后代留下基業。皮介行笑著說:再過幾年,又要變新樣了。

皮家灣坐落在府河南岸,包養網比較離市區35公里,過河就是應山縣的馬坪。這里棲身著50多戶皮姓人家,240多人,四周其他村還住有40余戶皮姓家族的人。灣里至今還保留著一塊皮氏祠堂里留下的石碑。碑文記述了1873年12月3日,全國皮姓的族長來這里開會決定的一件年夜事:即將包養犯法嗎原來的“孟行路盈,萬應自顯,九十士斗,文德”宗派延續為“光明磊落,祖德恒行,忠誠傳家,世代昌榮”。當皮介行掏出他父親撰寫的家譜時,情況完整分歧。家譜上寫道:皮介行的曾祖父皮德勝,清朝同治元年誕生于湖北德安府隨縣皮家灣,20余歲后,帶領兩位弟弟從故鄉出發,順漢水,轉長江東下,遠赴安徽寧國同易太夫人(隨縣人氏)結婚。婚后數年(已不成考)遷浙江臨安縣油口村,后遷于潛城內。皮介行核實了這段資料后興奮而激動地說:“我總算踩上了祖先的地盤。”他還告訴皮家長輩們:“包養網單次我父親生前屢次說過,你們有機會回年夜陸包養留言板往,必定要往隨縣老家了解一下狀況。他只記得‘光明磊落’四輩,他盼望我們能把后邊的輩份問明白。”“我這次實現了父親的遺愿。”

皮家灣西頭的土坡上矗立著一棵生長了約600多年的古柏樹,歷經日軍侵華時的炮擊和雷電的撞擊,是皮氏先祖(公元1369年)從甘肅天水南遷皮家灣后所植。皮家灣的人們認為這是皮氏人丁興旺的象征。皮介行高興地拉著一位皮氏侄子合抱樹干,可怎么也抱不住,圈外人前往助了一臂之力剛剛抱住。陪伴的記者為他在年夜柏樹下拍下了珍貴的紀念照。



(這顆年夜柏樹是府河鎮馮家畈村年夜皮家灣的坐標當地人稱其為“皮家柏”)

站在年夜柏樹下,放眼北看,清亮見底的府河水潺潺東往,皮介行感歎地說,老祖宗們就是喝這河里的水長年夜的啊!他快步登上河邊的電力提灌站,一邊拍攝府河的美景一邊說,這里面臨府河,背靠山丘,老祖宗選了一塊風水寶地。皮介行彎腰拾起一塊滑膩通明的鵝卵石愛不釋手,年僅5歲的皮祖楊選了一塊更美的卵石笑嘻嘻地遞給皮介行。他高興地接過石頭問明了他的輩份,連連說道:“我還比你長兩輩,謝謝!”

家鄉的風,是這樣溫熱,家鄉的陽光,是這樣的鮮艷!午飯后,他邁著輕快的步子走向家鄉的郊野。他說:“同樣的地盤,祖先踏過的、走過的,總覺得特別親切,我在這兒尋到了根,覺得很踏實。日后無論生涯到哪里,我都不克不及忘記這個處所。

皮家灣村頭的水塘堤上,躺著一頭水牛,皮介行俯下身,久久地撫摸著,水塘裡面是一塊顯露了硬泥的藕塘,他踏上往尋找泥鰍洞,一條活蹦亂跳的泥鰍躍了出來了,他忘情地笑問頑皮的村童:“你們也會挖泥鰍嗎?小時候我經常挖,明天是在老家挖到了泥鰍!”走過一條又一條田埂,皮介行密意地哼起了一支歌:“聽說你要到遠方,送你一把故鄉的土壤……”他說,“明天是我回年夜陸后最高興的一天,老家的一草一木,我都覺得親切。現在,我正走在祖先走過的路上……”山坡上有兩個簸箕曬著麥粒,皮介行俯身把麥粒捧到鼻子尖上嗅了又嗅說:“啊!這是小麥,是長者兄弟們本身種出的麥,真噴鼻!”

(皮介行祖居——府河鎮馮家畈村年夜皮家灣)

夜幕降臨了,皮介行剛在他族兄皮光銀家吃罷晚餐,皮氏家族的長輩、平輩、晚輩們紛紛前來問長問短,拉家常。屋里擠不下,屋外圍三層。連夜從幾里外趕來的皮光炯拉著皮介行“老弟、老弟”地喊個不斷。皮介行問他承包了幾畝地,生涯怎么樣?皮光炯扳著指頭說,全家六口人,承包七畝地盤,一年的收穫留足口糧、種子、飼料,春上賣4000多斤小麥,秋下賣2000多斤稻谷,吃不愁,用不愁。皮介行說:“那好,那好!”皮介行回老家尋根的時候,年夜陸的改造開放還處在“摸著石頭過河”的摸索階段,但他直達農村的田間地頭卻感觸感染到了年夜陸最真實的一面。

追根溯源

38年過往,彈指一揮間!臺媒公開的資料顯示:皮介行,男,平易近國四十四年暨西歷一九五五年生于臺北,卒于二零逐一年,父祖為浙江人,百年前為湖北省隨州市皮家灣人士。畢業于東吳年夜學政治系。曾任《年夜學雜志》主編、《前進周刊》編輯,《南洋周報》主編、《平易近主報》編輯、《平易近眾日報》記者、《在野雜志》總編輯、環球通訊社副總編(一九八七年十月,以此名義采訪中共十三年夜,為初次公開接觸中共中心之記者。畢生努力于推動“年夜愛中華”社群活動,強化文明中國之互愛互信,以壯年夜中華平易近族之光亮愿景……

皮介行在他的皮忠毅⑵師長教師·文集中記載了他的家族發展史:

我家曾祖父皮德勝府君,約光緒12-15年之間,帶著兩位弟弟,挑一擔籮筐及若干行李,離開隨州皮家灣,前去安徽寧國與從小訂婚的易夫人(曾祖母)結婚,以后幾經輾轉到浙江于潛假寓。孔子2499年(1948),父親帶一家人前去臺灣,而我就誕生于臺灣臺北市。

孔子2538年(1987),我借采訪13年夜之便,從北京繞道西安、成都、重慶、漢口,前去皮家灣尋根,此時上距曾祖離開時正好100年。當時同往的有武漢及隨州的記者伴侶,我們共有三部車子,在小村吃住多有未便,所以只待了一日一夜,就促揮別。當時年夜陸還廣泛貧窮,所以小村的泥巴地,破舊磚瓦房、泥房,並且人丁不少,54戶人家和氣友愛,晚間數十人擠在一路看電視,有說有笑的。離別后,我就想找機會重返皮家灣,但生涯匆倉促,歲月匆倉促,突然間,20個年齡就輕偷偷的溜逝了。

本年(2007年)元月我到武漢云深書院講學,重回皮家灣的愿看突然變得更熾烈了。在書院忙完初建及幾次儒學會講后,8月1日,我帶著孩子明一,從水廠乘車前去長嶺,祖字輩的皮柱及其弟皮春來接,西餐后不久,他們用機車帶我們往皮家灣。

20年不見,灣前的那棵古柏卻一如當年,婆娑雍容,挺立高峻,還有鳥兒在樹頂成家成窩,時時傳來群鳥的啁啾呢喃……、

我們循著20年前走過的田埂,盼望到府河水邊一游,但因河道改道,向皮家灣標的目的構成切割坡面,許多地步已被河水沖走。孩子吵著要下到河里玩水,但岸高水遠,只能付之悵看罷了!我們站立包養站長河岸看府河靜靜流淌,流向煙云迷離的遠方,而幾只白鷺還在水上飛翔,飄飄如天鳥…….此天此地,此風此水甚美甚美!回來后,我就一向想著皮家灣的種種……

這是皮介行第二次回皮家灣,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回到皮家灣包養意思。他是一位研討儒學的學者,一年到頭總有忙不完的事,這次也是應邀在武漢講學,順道再回故鄉。言談之下,多有鄉思之情!

當然,也含有對故鄉的經濟發展、孩子的教導和生態環境的憂慮:
包養軟體
皮師長教台灣包養網師在年夜陸走過良多處所,包含那些相對貧困,比較偏遠的村鎮,他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到:

……從郊野上建起來的小鎮,堆砌著粗鄙庸陋的普通公寓房,充滿土壤渣滓的街道巷弄,市容市貌找不到干凈,找不到優雅的美感,也找不到一點禮樂文明的氣息。我有一種精力的壓抑與梗塞感,這樣的鄉村與城鎮包養價格,除了滿足人工賺錢,吃飯睡覺之外,簡直就沒有其他更高的,屬于人的精力、靈魂與夢想的活動。

居平易近除了看電視,閑聊,就是打麻將,可以說年夜江南北,千里江山間,麻將與電視就成了中國人生涯的重心,普通人文明活動的所有的內容了。

這樣的文明風貌,這樣的精力程度,這樣的智性生涯,籠罩著8億農平易近,還充塞著數億城鎮居平易近,這般的國平易近若何能談中國之雄飛與復興呢?據我的印象所及,臺灣的農村與鄉鎮就頗為分歧,有些處所還存有祠堂,年夜部份處所都存在各宗派的廟宇道觀,各種神祇的誕辰、節日、祭典,疏散在一年中的許多日子里,還有信徒的祭奠、許愿、還愿。電影、處所戲、布袋戲,就經常在廟前廣場上進行著,還附帶著獅舞隊,八家將陣,之后是會餐共飲,醉飽一番。

當然,此類宗教活動知識分子參與未幾,當局也難治理,難免雜七雜八不正規,但卻也起到文明、崇奉、娛樂以及連絡處所情感的感化。而假如用東方實體實證思維強力干預,指一切非可實證之事物為科學,制止并打垮一切非實證事物。那么,人生就只要任務與吃飯睡覺最實證了,而人除了任務就剩下吃飯與睡覺,這人生與動物還有多年夜差別?

據我書本閱讀所知,傳統中國農村是一包養管道種效能齊全,更為完足的自治生涯單位。讀書人耕讀傳家,就在鄉間讀書、躲書,考取官職后出外仕進,之后匯錢回來修造房舍,雕梁畫棟,官廳官舍,罷官后還是回到老家生涯。沒有考取官職的,或在家鄉教童蒙,仍然建文明基地于鄉村。

此外的廟會活動,各種風俗節慶活動,處所戲曲、野臺戲,既起到娛樂年夜眾、連絡處所情感的感化,戲曲里忠孝節義的故事,也教化著廣年夜農平易近,若何信守忠孝仁愛、誠敬戰爭之道。農村既是個任務單位也是個生涯單位,又是文明單位、教導單位、品德單位。農平易近通過戲曲學得忠孝節義基礎義理,以之齊家,以之教子,農村莊弟雖未必就學,基礎禮義還是懂的。可是現在的農村,這些傳統效能基礎上都崩潰了,上一代就算讀幾年書,認識一些字,但人間的基礎禮義全都忘了,也不了解若何身教身教,導引本身的孩子學善學品德,就是往學校一推了事。可是現在的鄉村小學老師,普通程度都低,有些連通俗話也不會說,本身也不懂國平易近基礎禮儀,亂抽煙、亂吐痰、亂丟紙屑,這樣的老師若何教出懂禮貌、守次序的現代國平易近?近年來推展的讀經運動,也許對國平易近品德禮儀不無小補,但這種偏于讀與誦的學習方式,畢竟仍缺乏行的工夫。並且廣年夜的農平易近世界,讀與誦很難奏功,只要戲曲歌吟,寓教于樂,才幹見效于不知不覺中。但是處所崇奉體系崩潰,風俗活動越來越少,平易近間戲曲歌吟,也無從安身,慢慢斷絕掉傳……30年的改造開放,中國全力建設城鎮,但城市的臟亂差問題始終沒有很好的戰勝,城市的治安問題也未見最基礎扭轉,而官員隊伍畢竟來自平易近間,一群禮儀崇奉崩潰的國民,其產生的官員隊伍也難脫推拖沓,卡拿要的惡習。看來要治官,要治城市問題,其最基礎還得要把農村治好,有穩定的農村,有一種懂禮儀、懂美感、具備基礎禮儀教養的農平易近,中國的城市建設與官員隊伍,才幹夠有廣年夜的依托,才無望與國際接軌,是以,當前的新農村建設的確是非常需要的,但該若何做,才幹使農村恢復一種效能齊全,更為完足的自治生涯單位?使農村具備文明、教導、品德職能。既維護農平易近精力生涯、品德生涯的質量,又使農村具備創造力。生產力。卻也是個年夜哉問!生怕我們還需求從頭呼喚,現代的晏陽初、梁漱溟……

話糙理不糙!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